1. 首页 > 趣味生活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一段城墙不会引人注目,但万里城墙把成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烟墩连成一气,这就造成了一项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

历代长城的城墙建筑形式,建筑方法,建筑结构都不完全相同,就是一个朝代的城墙也因地制宜,在建筑结构和形式上各具特点。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以现存比较完整的明长城为例,北京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完整,建筑雄伟的一处。城墙平均高七八米,凡是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就比较低一些。

城墙内部比较低,外部比较高,这是为了更好地阻止敌人来犯,充分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城墙墙基平均约6.5米宽,顶部只有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

在墙身里侧的一面,每隔不多远就是一个券门(用砖或石砌成圆形拱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

石砌的券门,其拱顶、门框、门槛都是用石块事先在石墙内预制而成,运到现场安装,以便利施工和运输。城墙墙身用整齐的条石砌成,内部填满石块和灰土,非常坚实。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城墙墙顶,用三四层砖铺砌而成。面上层用方砖铺砌,下面二三层用条砖铺砌,以纯白石灰砌缝,砌得十分平整严实,野草都很难生根滋长。

陡峭处不便斜铺砖块,就砌成梯道,以便上下。墙面上宽约45米左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排行并进。墙顶靠里的一面,用砖砌成高约米多的女墙。

在靠外侧一面用砖砌成高约2米的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面都有一个小口叫做瞭望口,用来望来犯的敌人,垛口的下面都有一个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

城墙墙面上还有排水沟,用来排除墙面上的雨水,以保护墙身。排水沟外,有一个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叫吐水嘴,以防雨水冲刷墙身。

在长城域墙上,隔不多远还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合子,就像脊梁上的关节似的,叫做墙台和敌台。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多,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这种突出城墙外的墙台(也叫马面),在作战功能上起很大的作用。

假如没有突出的墙台,在敌人逼近城下登城的时候,城上守兵就不便瞄准,也不便射击,有了它,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

这种墙台是平时守城士卒巡逻放哨的地方。八达岭现在有些墙台还保存有房屋的基础,当时这里建有房屋叫做铺房,为巡逻时遮风避雨所用。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这是八达岭的长城城墙构造,其他各地长城城墙的形式和结构种类很多。据调查,修筑长城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高山峻岭的地方,就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

在平原黄土地带即就地取土,用土夯筑。在沙漠地区还采用了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铺砂的办法来修筑,如像今天还保存的新疆罗布泊与甘肃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这样修筑的。

修筑的方法是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上面铺一层砂石砂石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红柳枝条。

这样层层铺筑,一直铺砌到五六米的高度,芦苇或柳枝的厚度约5厘米左右,砂石的厚度约20厘米左右,若修5米高的城墙就要铺到二十层左右的芦苇柳枝和砂石。

它们承受了半年酷热和半年寒风的交替侵袭,居然屹立千年,至今仍然层次分明。在东北的辽东长城还有用编柞木为墙、木板为墙的。木板夹着泥土,加水,层层垒高,这种方法很经济,现在农村筑墙仍在使用。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当我们登上奔驰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时,种惊叹赞赏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同时也不免疑惑,旧时的长城沿线,不是高山深谷,就是沙漠草原,又没有先进的施工机具和运输工具。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砌墙用的条石有的长达3米,重二千多斤,游人徒手上山尚感到吃力,当时修筑的人们是怎样把这些二千多斤的大条石和大量的石灰运上山去的呢?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根据记载和传说,搬运建筑材料上山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力搬运,这是最原始的方法。

用人背、肩扛、筐挑、杠子抬把大量的城砖、石灰、石块搬运上山岭去。

当时的人们还采用了传递的方式,把人排成长队,从山脚下或已修好的一部分城墙上排到山脊上,依次把城砖和小石块一块块传递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传递上去,减少了来回跑路,提高了运输的效率。

二是简单机具运输。

手推小车用在比较平缓的山坡之上,滚木和撬棍用于运送上千斤的大石,在山上还安置了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山脊,在深沟狭谷还采用了“飞筐走索”的办法。

即把砖瓦石灰装在筐内从两岸拉固的绳索上滑溜过去,大大地节约了劳力。三是利用动物运输,如善于爬山的山羊和毛驴。

把盛满了石灰的筐挎在毛驴背上或山羊角上,代替人力运输。总之想尽了一切办法,利用了一切条件。但是,大量汉长城遗址的运输和修筑工作还是靠人力来完成的。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巨大的建筑工程,是以劳动者的血泪和生命为代价的。为了修筑长城,不知多少劳动人民丧失了生命。一千多年来不少文人用诗词歌谣等形式,揭示了劳动人民对奴役筑城的愤怨。

汉朝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诗中写道: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唐朝贯休的《杞梁妻》诗中: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鸣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明朝尹耕的《修边谣》写道:

“去年修边君莫喜,血作边墙墙下水。今年修边君莫忧,石作边墙墙上头。边墙上头多冻雀,侵晓霜明星渐落。人生谁不念妻孥,畏此营门双画角。”

这些诗词歌谣所反映的正是劳动人民反抗控诉的一个方面。

古代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万里长城的结构特点介绍)

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完成万里长城这一伟大工程的时候,发挥了高度的聪明才智,不仅在规划设计上“因地形,用险制塞”,完成了设防的需要。

而且在施工管理、材料供应、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发明创造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所以说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成的历史丰碑。

本文由站内用户发布,不代表幻尘说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联系我们

官方qq:97-54-50-31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