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资讯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均凭借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塑造了世界经贸新格局,也为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从实际视角出发,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多个角度分析双方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

(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也从加入WTO前的4743亿元增长到39.1万亿元,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总体而言,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深度嵌入了东亚生产网络,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深度参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主导的价值链体系让中国陷入了依赖低附加值产业的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困境,加上近年来“链主”国家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保护本国制造业的产业政策以保证自身在产业链条中的技术优势,强化价值链治理话语权,让中国更加难以实现自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从制造业的具体数据来看,近十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总产值不断增加,已从二〇一〇年的1.9万亿美元增长到二〇二〇年的26.6万亿。二〇〇〇-二〇一九年间,中国制造业中间产品世界份额从2.8%上升至11.8%,而日本的份额从8.3%下降至5.7%,这意味着亚洲生产网络的中心已经从日本转向中国。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从行业上来看,入世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已有所下降,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尤其是在光电制造业领域优势显著提升,行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二〇〇〇年的1.25上升至二〇一九年的1.792。

另一方面,随着以信息科技为主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全球生产格局更加多元化,分工更专业化、深度化,生产网络更加复杂化的产业链。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成熟化发展,拥有核心技术和设计能力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自身产品市场逐步饱和,利润增长趋近平缓甚至开始降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不断培养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能力,开发本土市场,逐渐成为生产端的主要供应者和市场端的主要需求者。从微观企业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再采取价格竞争的策略通过拼接组装零部件进行贴标出口,转而更多关注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品牌形象的树立。

为此各企业不断加大自身产品的研发投入并在全球市场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向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两端进行攀升。比如中国通讯科技的独角兽企业华为,其消费电子供应链上的核心芯片已经由完全依赖国外供应商到由基本实现由华为海思和其他国内供应商的替代,供应链国产化趋势十分明显。

二、全球价值链中的东盟

(一)东盟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为缓解国内成本上升带来的产业发展压力,开始进行产业调整,逐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进行转移,以降低用工成本。东盟各国也由此开始摆脱过去依赖以农业经济、资源出口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大了进口替代工业和出口型工业的发展,开始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生产活动中。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在此背景下,由日本主导的“雁行模式”生产网络逐渐在东亚地区形兴起,形成了国家间的产业垂直分工。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的生产体制和产业技术复制到了东亚其他地区,推动了本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产业间差异小且竞争性强的既存在垂直型产业分工又存在水平型产业分工的复合型生产网络体系,加强了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停滞和衰退,其“头雁”效应日渐消散,难以承担“头雁”的角色。东亚地区随后迎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过程逐渐分散化,分工沿着价值链进行展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伴随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区域贸易和价值链体系也有了新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日韩等发达国家通过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中间品、核心部件的生产完成前段工序并出口中间产品,中国和东盟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精密仪器、生产线和中间品完成最后的组装,将生产的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市场。由此形成了新的区域贸易体系——“三角贸易模式”。

长此以往,东亚地区成为了全球生产基地,东盟各国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国际贸易逐渐倾向以中间品贸易为主。但是与此同时,东盟区域内的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增强,加上区域内需求不足,严重依赖欧美需求市场,为未来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市场最终需求陡然下降,导致东盟各国出口严重萎缩,经济遭遇受挫,不得不考虑培育本土市场、寻找新的需求市场以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模式。

(二)东盟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东盟地区工业化进程发展迅猛,在跨国投资和本国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集群(如表3-1所示)。其中,新加坡形成了以葛兰素史克、默克和先灵葆雅等医药跨国公司聚集的启奥生物医药园和大士生物医药园,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印尼在雅加达和爪哇省集聚了以丰田、三菱、本田等日本车企为代表的汽车产业生产线。马来西亚的槟城地区形成了以半导体、电子资讯和数码通讯为主的电子产业集群,聚集了松下、西门子、超威半导体、戴尔等日美欧跨国公司。泰国在其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以通用、宝马、丰田、本田、福特为代表的汽车产业聚集区,区内还包括德纳、威神和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等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总之,跨国公司的投资促进了东盟地区产业聚集区的出现,也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当地产业集群也受到了跨国公司的掌控,对国外最终需求市场依赖严重,且本地厂商竞争力不足,只是为大型跨国企业提供基础零部件和参与简单加工组装生产环节,发展独立性不高。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二〇〇八年在美国首先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随着危机的蔓延,欧洲也出现了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期。其中,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东亚地区对欧美的资本市场和最终需求市场依赖严重,成为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地区。大量外资的出逃导致东盟国家多个行业资金链断裂,加上来自欧美的订单大量减少,短时间内众多小微企业倒闭。

进入二〇二〇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全面爆发,东盟国家国内消费和外商直接投资下滑,生产能力减低,贸易出口骤降,而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遭遇冲击,与此同时失业也对社会稳定性造成冲击。由于东盟国家是全球价值链和东亚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疫情对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的冲击导致,外向型企业生产和出口近乎停滞,中小微企业再次受到冲击、濒临倒闭。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东盟)

两次危机暴露了东盟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活动中所处的困境,第一,由于东盟早些年依赖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本国产业和经济而受制于美国市场,导致自身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差,极容易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波及。具体来看,除新加坡以外的东盟其他国家各自的金融系统不仅缺乏健全的金融体系,甚至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因此无法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第二,东盟各国对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需求市场依赖严重,使得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本国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加剧。第三,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整体破坏性也暴露了价值链自身的脆弱性,东盟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并长期处于低端领域制造的现状导致其更容易受到冲击。

本文由站内用户发布,不代表幻尘说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联系我们

官方qq:97-54-50-311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